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动态  -  员工动态  -  正文

第三届“武汉-西安双城金融学论坛(2025年夏季)”圆桌论坛探讨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教育的融合实践

时间:2025-08-06    作者:     浏览次数:

6月21日,第三届“武汉-西安双城金融学论坛(2025年夏季)”在3044永利集团官网顺利举办。其中,论坛就“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教育的融合实践”这个主题开展了圆桌讨论。本圆桌论坛由金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公司潘敏教授主持,来自武汉、西安的八位高校代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公司金融系主任程茂勇、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公司前经理扈文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公司副经理(挂职)及金融系主任李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公司副经理吕勇斌、3044永利集团官网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欧阳红兵、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公司金融系副主任王峰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公司经理喻平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公司金融系主任郑承利发言。各位专家针对《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的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并一直认为急需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在专业素质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金融教指委委员潘敏教授最后做了总结,他肯定了以上高校在《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的做法与建议,希望整合武汉、西安等高校集聚区域的学术力量,共同开发该课程的教材与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底蕴的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以下为论坛嘉宾主要观点:

程茂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近年来,金融行业与金融教育领域面临深刻的技术冲击。在行业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推动金融业务模式革新,迫使传统机构加速转型。同时,金融教育领域亦经历显著变化:传统财经类高校的金融专业招生热度下降,员工更倾向选择理工科或交叉学科如经济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甚至将其作为转入理工科院校的跳板。这一现象反映出金融专业吸引力减弱,迫使高校调整培养方案。

为应对挑战,西安交通大学推动学科融合,将金融专业方向调整为“数智金融”,联合人工智能公司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司共同成立“数智金融实验班”。课程体系重构为三部分,包括金融基础类课程、数智基础类课程、以及交叉应用课程。这一改革要求教师跨学科培训,凸显教育转型的复杂性。金融专硕培养亦呈现类似趋势,进一步印证技术与金融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技术驱动下的变革也对传统金融伦理提出新挑战:金融业务产生的数据流归属权模糊,需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分配机制;算法设计可能隐含利益输送逻辑,此类问题亟需纳入金融伦理框架,形成“算法伦理”新维度。在此背景下,可将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结合道家“诚信为本”“天人合一”等思想,构建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伦理理论;在课程中融入技术伦理、数据伦理及传统思想史内容,培养员工对伦理复杂性的认知;推动金融机构将中国思想史精髓融入企业文化,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守伦理规范。

技术与教育的双重变革要求金融伦理体系注入数据与算法等新元素,同时需从中国思想史中汲取智慧,构建兼具现代性与文化根基的伦理范式,以应对未来挑战。

扈文秀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更需以坚实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因为只有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金融产品的核心功能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满足风险对冲需求,这是其存在的根本价值。然而,当前部分金融衍生工具过度脱离生产实践,沦为投机工具,这严重背离了金融产品的本质。因此,金融创新应恪守伦理底线,确保产品设计服务于真实风险管理的需求,而非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在金融伦理课程教育中,应该根据金融行业的定位差异强调不同的伦理教育重点。比如,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事一级市场发行的工作从业者,应重视开展严谨的尽职调查,这是保障金融活动公平公正的关键环节;而对于金融产品营销同样应该遵循严格匹配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原则。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者,监管人员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避免“割韭菜”式政策,遵循金融市场规律以促进市场成熟。

李斌教授(武汉大学):

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教育的融合实践是当前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金融行业频发的欺诈、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与公众信任,凸显了加强金融伦理教育的紧迫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武汉大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深度调整,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原有“商业伦理”课程增设了金融伦理模块,并在专硕层面专门开设了“金融伦理与金融文化”课程,以强化员工的伦理意识和对中国金融传统文化的了解。

然而,传统金融伦理教育多以西方案例为主,员工易产生距离感,缺乏文化认同。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教学实践。儒家思想强调“义利之辨”,引导员工理解金融活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滑向道德风险。道家“无为而治”理念则启示金融监管需设定清晰边界,减少过度干预,为金融创新提供理论支持。这些思想不仅增强了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也为金融伦理教育注入了本土智慧。

吕勇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还需兼顾“硬约束”与“软约束”。当前金融领域腐败问题频发,表明单纯依靠监管制度难以根治乱象,伦理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传统金融思想资源丰富,如春秋时期的契约精神、朱熹的“义利并举”思想、明代粮仓制度中的普惠理念等,均蕴含解决当代金融问题的智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中国金融思想史”和“金融伦理”纳入必修课,并组织编写涵盖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教材,通过历史案例深化员工对金融向善的理解。在实践层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党建与金融人才培养融合,通过组织员工参与“红色金融”主题研究及实践活动,将金融伦理与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员工的专业能力,更强化了其使命感和伦理自觉。

金融伦理教育需以文化认同为根基,将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与现代金融实践结合,通过课程改革、历史案例挖掘及党建融合等路径,构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坚守伦理底线的金融人才,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欧阳红兵教授(3044永利集团官网):

金融伦理教育在中国的金融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长期以来,金融领域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较为薄弱,甚至在一些专业资格考试中也缺乏系统性考量。北京大学等高校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便已开设金融伦理学相关课程,标志着中国在此领域的初步探索。当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伦理的核心定位,将其聚焦于行业实践层面,并提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指导原则。这些理念并非单纯借鉴西方体系,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从儒家、道家、法家及佛学等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伦理框架。

金融伦理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融合。在价值观层面,需强调“义利合一”“信达天下”“以人治事”等核心理念,并将公正、平等、诚信等普世价值内化为行业准则。方法论的建设也同样关键,需通过公平善良、共同体关系、品格发展等原则,引导员工形成符合伦理的行为模式。

华科金融伦理教育从理论灌输,转而注重实践性与参与性,要让员工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树立信念。因此课程设计拟结合金融科技、金融危机、金融文化等现实场景,通过案例分析、经典文本研读、商业仪式模拟及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等形式,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探索中深化理解。

王峰虎副教授(西北大学):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亦为金融教育的关键议题。金融职务犯罪的高发态势凸显了法律作为伦理底线的不可替代性。严格的法律约束不仅能遏制犯罪行为,更能为金融从业者划定清晰的行为边界。然而,伦理教育的作用在于从思想源头预防风险,通过内化道德规范降低违规动机。因此,金融能力的培养需实现法律刚性约束与伦理柔性引导的协同,尤其需融合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儒家思想提供规范经济学框架,强调规则遵循;道家思想则体现实证经济学逻辑,倡导顺应自然规律。二者的结合可为金融实践提供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指导。

面对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金融伦理教育亟需与时俱进。高校应加强跨院校合作,整合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金融人才。唯有如此,方能使员工形成以伦理为基石的职业行为模式,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喻平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不仅依赖于技术能力,更需以法律为基石、伦理为内核、文化为根基,构建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当前金融职务犯罪的高发态势,根源在于法律执行效力的不足。法律作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其刚性约束构成遏制犯罪的第一道防线。针对金融机构高管的监管,除技术能力考核外,应同步实施伦理风险评估,通过专项职业道德评测形成双重保障机制,从源头上强化合规意识。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为金融伦理提供深层文化支撑。儒家思想彰显规范经济学原则,强调遵循制度规则的操作范式;道家思想则体现实证经济学精神,主张顺应市场自然规律。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中国金融实践的独特方法论:儒家规范确保操作合法性,道家思维引导灵活适应市场变化,使投资者从理念层面认同伦理教育,有效预防金融犯罪。

郑承利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义利观主张“以义取利”,强调在追求利益时需以道义为准则;反观西方经济学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其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往往导致契约精神失效、市场秩序紊乱。而中国传统义利观倡导通过适度让利实现长期共赢,这种智慧对矫正资本逐利异化、引导金融活动回归服务本质具有重要启示,也为当下金融伦理建设提供了文化根基。

立足现实,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体系须牢牢把握人民性与政治性本质,这是金融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其中,金融监管与服务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导向,将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是金融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政治前提。在这一背景下,师范院校可充分发挥教育学与史学学科优势,将商业史、金融史融入伦理课程体系,通过历史案例剖析金融活动的伦理边界,构建“理论—历史—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金融伦理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实践层面,金融伦理建设需采取多维度路径以实现落地生根。例如,设立金融科普基地,组织研究生深入小学及社区开展防诈骗教育,从源头提升公众金融风险意识;利用寒暑期推进“金融知识下乡”计划,在十堰、宜昌等基层区域强化投资者教育,缩小城乡金融素养差距;通过参观经济犯罪监狱等场景化教学,以真实案例深化法律敬畏意识,让伦理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这些实践既强化了师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实现了伦理教育的具象化传导,为金融伦理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潘敏教授(武汉大学):

在本次圆桌论坛中,与会专家聚焦于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教育融合的实践问题,深入探讨了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其中“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关键支撑。然而,当前金融领域频发的伦理失范问题,反映出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短板。数据显示,金融领域问题处理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案例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凸显了伦理教育的紧迫性。此类问题虽不完全源于专业教育缺失,但强化金融伦理与中国金融思想史教育,是从源头上提升人才素养的核心路径。

金融伦理与中国思想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破解金融领域伦理困境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金融伦理与思想史教材稀缺,仅少数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亟需整合武汉、西安等高校集聚区域的学术力量,共同开发核心教材与教学资源。此举不仅可填补学科空白,亦能为学科评估与专业学位认证提供重要支撑。未来需通过校际协作、教材创新与评估机制改革,构建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底蕴的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4  3044永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