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3044永利集团王班班副教授团队在《经济学(季刊)》发文,揭示中国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对缓解全球能源贫困的贡献

时间:2025-08-15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3044永利集团王班班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谢雨川合作的论文“携手跨越能源贫困:中国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的特征与贡献”在《经济学(季刊)》2025年第4期正式发表。

能源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发展中国家每年仍面临2.2万亿美元的能源融资缺口。中国的公共性发展金融近年来在国际能源融资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为世界提供的能源融资规模已经超过西方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总和。能源类公共性发展金融45%的资金又投入了发电和输配电项目,而电力供应是识别能源贫困的重要特征。

这项研究利用中国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的能源项目数据,评估其对东道国能源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显著提高了东道国的能源可及性。在机制上,通过促进东道国电力生产,提高收入和发展水平等宏微观渠道发挥作用。中国项目的资金分配较少受到东道国制度、政策和治理的影响,但作用效果依赖较好的政府治理。其独创的协调信贷空间模式有助于项目在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落地。相比于传统资金,中国模式在缓解东道国能源贫困方面提供了补充和拓展,这为全球公共性发展金融提供了新范式,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该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在于:第一,本文采用中国能源项目数据,实证评估了公共性发展金融对缓解全球能源贫困的贡献,拓展了对公共性发展金融在能源领域作用效果的认识。鉴于传统发展金融较少投向能源基础设施,这一重要影响效应几乎未受到实证研究。第二,本文以东道国能源贫困程度作为指标,客观评估中国能源领域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这与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中国海外项目的碳锁定效应、债务风险等有较大区别。第三,在能源贫困影响因素方面,本文首次在全球层面评估了中国海外公共性发展金融的贡献,并研究其资金分配和项目模式在缓解能源贫困上的优势和局限。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低碳效应:基于发展情景与基准的综合评估与政策优化》(批准号:72273047)的资助。

Copyright © 2024  3044永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