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鹃)近日,3044永利集团张建华教授及其团队的论文“服务型制造模式与企业产品创新”在《经济学动态》2025年第8期正式发表,团队其他成员为3044永利集团博士生詹闻喆。该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的支持。

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如何提升其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中国传统制造业主要是以产品为导向,以生产制造环节为核心,以产品售出为企业经营过程的终结。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渐强烈,这种强调规模化生产的传统制造模式很可能导致企业销售的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创新供给也可能因不适配市场需求,造成研发资源配置低效。与此同时,服务型制造被认为是以产业融合方式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和运营模式,大规模定制、系统集成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深入考察服务型制造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将为中国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新机遇、以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政策启示,也对服务型制造这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提供新的见解。
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产品创新,对工艺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服务型制造模式能够增强企业创新机会识别、加快知识和信息共享,并通过组织分权化变革提升信息处理能力,进而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服务型制造模式在高客户集中度企业、高契约密集度行业和消费互联网发达地区对企业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型制造模式扩大了企业创新的组织边界和技术边界,专利产出也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
与现有研究相比,该研究做出了若干独特且富有意义的贡献。首先,论文聚焦于以高级服务提供为特征的服务型制造模式,结合需求引致创新理论为服务型制造的创新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其次,论文创新性地从两种不同的需求驱动机制出发,认为服务型制造主要是通过“不确定性降低效应”提升了企业产品创新,“市场激励效应”的作用有限。最后,强调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DUI学习模式,具备开放式和需求侧创新的特征。该研究对我国如何通过服务型制造挖掘市场需求侧潜力以推动制造业创新具有参考价值。第一,制造业需要突破以产能供给为导向的路径依赖,完成从生产者本位向用户价值本位的认知转型,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配置各类资源。第二,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应以加强客户知识整合、组织分权化变革和数字技术赋能为着力点。第三,政府应从数字产业生态、服务型制造激励政策、需求侧政策体系等方面充分释放服务型制造的创新驱动效应。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jjxdt.ajcass.com/?jumpnotice=201903080001#/issue?id=120117&year=2025&issue=8